1927年,蒋介石凭借江浙财团及四大家族的强大支持,于南京建立了旨在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继而,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引导下,民国迅速步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出口航运与空运贸易显著增长,轻工业与重工业设施相继启动,沿海城市的经济活力亦逐渐显现。
依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14年(北洋政府时期)的162.98亿元,跃升至1936年的309.4亿元,国民收入持续增长,这一时期,即1927年至1937年,被誉为“黄金十年”。
然而,南京国府是否真正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这一问题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众多人士观点认为,国民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对重工业,特别是国防重工业的关注不足,致使抗战爆发时,我军装备陈旧,缺乏国产化武器,连像样的军舰和飞机也无法自主研制生产,这才给了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
难道在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期间,真的未曾积极推动重工业的发展吗?事实上,鲜为人知的是,南京政府为了国家重工业的进步,并非无所作为,他们不仅制定了详尽的规划,而且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今日,我们将深入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重工业发展,全面揭示民国时代我国重工业的雄厚实力!
南京国府工业化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为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暗中设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随后,该委员会经过重组,更名为资源委员会。资源委员会起初隶属于国府经济部,后转归行政院领导,主要承担国防、工矿业以及交通运输等关键重工业领域的建设职责。
依据相关资料记载,国防设计委员会,在地质学家翁文灏、教育部常务次长钱昌照等众多专家的引领下,历经努力,终于在1935年成功编制出首版《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
本计划规定,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国民政府须在赣、湘、鄂等区域投入高达2.7亿元的资金,用于打造30余座规模庞大的冶金、机械、燃料、化工及厂矿企业。
当时,为了促进资源委员会的进一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果断从经济部划拨了1000万元法币,此款专项用于资源委员会的运营开支。
随后,鉴于国家重工业建设所需的资金募集,我国便借势“中德蜜月期”的良好关系,通过信用借贷协议,成功从德国获得了1亿马克的贷款。此笔资金随即被投入到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之中。
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夕,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已成功构筑了中央机器厂、中央无线电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以及中央飞机制造厂等一系列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从而为民国时期重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防重工业建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际,南京国民政府便对日军未来可能持续侵华的图谋有着敏锐的预判。因此,政府迅速将目光转向武器自给自足和统一制式化,同时大幅加强了国内兵工厂的扩建工程。
1936年,隶属于军政部、负责全国兵器弹药制造及兵工事务的南京国府兵工署,对其直辖的兵工厂进行了步枪产量的扩充。
彼时,兵工署第十一厂借鉴德国毛瑟步枪的技术原型,成功仿制出“中正式步骑枪”。此枪有效射程可达五百米,新式军队普遍配备了中正式步枪。
除去上述武器装备,南京国民政府亦在军事航空重工业领域显著增加了投资力度。
许多人误以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空军所使用的飞机全然仰赖外部采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国本土的飞机制造企业实际上已具备组装生产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教练机和运输机的能力(尽管产量极为有限,核心部件仍需依赖国外进口)。
简单说明一下!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寇蒂斯、道格拉斯两大航空制造巨头携手签约,共同投入资金与技术力量,于杭州设立了中央飞机制造厂。
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作为民国时期首座全面吸纳国外先进航空制造与管理的先进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建设的现代化航空工厂,国民政府不惜投入巨额资金予以支持。
据资料记载,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在初期投资累计达到了25万银圆。在其鼎盛时期,全厂员工人数超过3000人,且具备战斗机、侦察机、轰炸机的生产与维修技术。
继而,于1934年,粤系将领陈济棠携手美国投资者共建了“韶关飞机修理厂”。此厂后并入国民政府航空署,并更名为第一飞机制造厂。
当时,第一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配备的国产航空动力为G-105型星形发动机。继此之后,工厂又推出了AT-6高级教练机和伊-15战斗机。
1935年,我国与意大利携手共建的“第二飞机制造厂”已具备生产重型轰炸机与战斗机的实力,同时亦成功研发出我国首架国产运输机——中运1号。
继而,成都所设的第三飞机制造厂亦投身于战斗机与轰炸机的生产,并培育出众多航空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
研轰3式轰炸机
2. 国府重工“水中月”
然而,鉴于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加之大地主阶级利益集团的影响,国府在重工业方面的投资比重,相较轻工业,显得明显不足。
此外,鉴于重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技术和资本,至1937年之前,我国工矿企业中约有80%受到外国列强的资本控制,其中铁矿资源更是被日本完全所垄断。
此外,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策略亦对重工业的规模化扩张和资金投入产生了显著影响。
依据1928年的国家税收规范,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税权归属地方管理,而关税与盐税则由南京国民政府统一掌控。
彼时,国民政府高层与江浙财阀携手,构筑起权力与财富的联合体,于是在政府内部孕育出一种独特的买办经济形态。此形态以“造不如买”为原则,旨在从中攫取丰厚的利益,对国家和民众的财富进行无情榨取。
直至1936年,海关税收已然占据了南京国民政府总财政收入的逾七成,上海纺织业等轻工业的迅猛扩张亦不可避免地加剧了重工业市场的衰退。
正因为如此,众多资本家与商人纷纷将巨额资本从农业领域转移至轻工业。相较之下,重工业因投资周期冗长、资金投入巨大且回报速度缓慢,未能获得国内资本的青睐。
纺织业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仅依赖点滴式的资金注入,对于当时的民国来说,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自然难以持久。
此外,南京国府虽然在名义上代表着全国的统一政府,却实际上仅对江浙沪等少数省份实施有效统治,而众多省份则陷入军阀各自为政的割据局面。
在这些区域,基层治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缺乏充足的土地、人口、资金以及战略深度,无法调动全国的战略资源,又怎能推动重工业的发展呢?
民国时期上海滩
实际上,这便与清朝晚期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兴起的“洋务运动”构成了一个显著的历史对照!
3. 国府重工业建设概要
实际上,南京国府在国家级重工业领域,以及整个工业化进程方面,拥有一个结构完备的人才队伍和详尽的发展规划。
抗战爆发之际,迁往西南地区的部分重工业力量,亦为我国军队的抗战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与技术援助!
民族重工业内迁
然而,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本身代表着大地主买办阶层,加之政府内部腐败问题严重,轻工业发展便显得乏力,更遑论重工业的进展了。
秦安配资-散户在哪个证券开户最好-炒股票杠杆平台-股票配资官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